建通道 搭平台 扩产业 不沿边不靠海 内陆重庆跻身开放前沿 2019-09-20

11.jpg

首趟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出口印度尼西亚专列顺利发车。12.jpg

重庆保税交易中心的重庆首个“一带一路”进口商品体验交易平台——奇柯世界汇,市民正在选购产品。13.jpg

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网易考拉重庆保税仓,包裹运行在智能化分拣打包作业线上。14.jpg

果园港码头正在有序作业。

       从1983年之前没有进出口权,到2018年外贸站上5000亿元台阶,新中国成立70年来,重庆的开放之路越走越宽。依靠中央支持和自身努力,不沿边、不靠海的重庆,逐渐从内陆腹地跻身为开放前沿。

  从没有进出口权到外贸进出口额站上5000亿元台阶

  从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到1982年,由于没有进出口权,重庆的外贸主要是按国家下达的外贸收购调拨计划组织收购出口货源,所收购的出口商品主要调往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出口。

  1983年,重庆成为经济计划单列城市,获得直接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权限,当年全市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3168万美元,其中出口2844万美元、进口324万美元。     1997年重庆直辖,开放型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当年全市外贸进出口增长到16.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8亿美元。

  2011年,由于引入加工贸易,重庆外贸进出口额由2010年的124.3亿美元,猛增为1840.9亿元(从2011年起,海关总署用人民币作为外贸数据统计单位)。与沿海地区进行“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相比,重庆更注重本地配套,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来重庆办厂,重庆实际利用外资也由2010年的63.7亿美元,增长为2011年的105.29亿美元。

  到2018年,重庆外贸进出口额站上5000亿元级台阶,实现外贸进出口额5222.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2.7亿美元,比1985年实际利用外资2499万美元增长了410倍。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重庆有了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如今,外资企业在重庆遍地开花,已落户外商投资企业达2549家。

  从“一江春水向东流” 到水铁空物流大通道“四通八达”  

        山城重庆,兴于水,困于山。交通“先天不足”,自古以来都是制约重庆对外开放的瓶颈。

  “过去,重庆对外的通道主要是长江,所有的货物都要运到沿海,再转运到世界各地,由此带来的物流成本和交易效率,与沿海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重庆在开放中处于不利地位。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其实等于处在了开放的末端。”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敬说。

  为打破瓶颈,重庆大力建设开放通道。

  向西,重庆从2011年起就开辟国际铁路大通道,截至今年8月底,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超过4100班,境外集结分拨点覆盖11个国家30多个城市,成为亚欧之间重要的国际物流陆路运输骨干。

  向南,重庆于2017年主导发起建设“陆海新通道”。截至今年8月底,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国际铁路联运班列三种方式,其中铁海联运班列实现“天天班”稳定双向对开、累计开行突破1200班。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相关规划,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欧班列(重庆)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让重庆开放有了新通道,“一江春水”也引来黄金发展机遇期。

  重庆直辖后,随着朝天门码头逐渐退出货运舞台,以及九龙港不堪重负。重庆于2008年开始谋划建设长江上游最大港口——果园港。

  果园港,于2013年底初步建成,是重庆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标志性工程。

  2016年,果园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170万吨;2017年,这一数据增加为1249.9万吨;2018年,果园港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450万吨。

  在航空方面,1984年10月2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新建重庆江北机场。1997年2月8日,机场开通了重庆至曼谷包机航线,成为其第一条国际航线。2017年,江北机场在经历了T1、T2航站楼后,迎来了T3航站楼的建成投用。

  2018年底,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排名全国第9;已开通国内外航线300条,其中国内航线218条、国际(地区)航线82条,通航5大洲26个国家61个城市,构建起重庆与世界互联互通的空中桥梁。

  水路、铁路、航空,一条条新的物流大通道,为重庆架起联系世界的桥梁,泰国的活虾、越南的水果、欧洲的奶制品、韩国的化妆品,或沿长江,或乘火车,或选空运,如今都能迅速便捷地抵达这个曾经闭塞的西部城市。

  从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到拥有19个国家级开放平台

    重庆开放不是“孤军奋战”,来自中央的大力支持帮助,让重庆不断完善各类开放平台,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源源不断输送“新动能”。

  2010年6月18日,两江新区挂牌成立,代表了中国开发开放已经从沿海推进到西部内陆腹地。

  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内陆以及西部地区的第一个开发开放新区。

  与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不同,在不沿边、不靠海,无现成经验可循的客观条件下,两江新区创造性地探索内陆开放,不仅成为重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成为内陆开放高地的门户。

  在几乎同一时期,重庆在国家的支持下,获批成立了内陆首个保税港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全国面积最大的保税区——西永综合保税区。

  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依托水港、空港,侧重保税物流,辐射本地及周边省市;西永综合保税区,依托西永微电园高科技项目集群,侧重保税加工,为全球电子信息类企业在渝落户、发展,提供全面的平台服务。

  作为重要的开放平台,两大保税区对重庆的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和内陆开放起到重要作用。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平台也落户重庆。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是中国和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2015年把项目运营中心选在重庆。截至今年8月底,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框架下已累计签约182个合作项目,总金额逾264亿美元。

  2017年4月1日,重庆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标志着重庆内陆开放步入新里程。两年多来,重庆自贸试验区已形成197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12项。

  截至目前,重庆已拥有19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其中包括西永、江津、涪陵3个综保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共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这些平台,正成为重庆开放发展的“火车头”和“主载体”。

  2018年,重庆开放平台的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占全市总额的八成和七成。

  从产业单一的“汽摩之都”到全球25%的笔记本电脑“重庆造”

  开放还为重庆带来产业之变。

来源:重庆日报